三十年前,释永信带着少林寺闯进商海,袈裟沾着铜臭,古刹变身为市值数十亿的“商业帝国”;
如今,印乐法师接过住持之位,却扛着锄头走进田地;
前者用商铺、网店、豪车堆砌起“佛门富豪”的标签,后者在白马寺带着僧人耕读传家,连素斋都要分赠路人。
从“商业为王”到“农禅一体”,这两个掌舵人走出的截然相反的路,真能让风雨飘摇的少林寺找回初心吗?
风雨飘渺,前途晦暗释永信的“落马”,无疑是动摇了现在少林寺的“根基”。
要知道,住持三十余载的释永信,可谓是一手操办了少林寺的“商业帝国”。
让其从一所知名的宗教场所,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“闻名”文化商业巨构。
展开剩余91%其上到文化、餐饮公司,下到网店、商铺,少林寺无所不包、无所不有。
在种种商业化改革中,释永信也是赚得“盆满钵满”。
他不光从各种商业化经营中获利,更是被曝出挪用了寺内公款,涉嫌贪污受贿。
在有钱之下,他的日常生活也愈发奢侈。
十数万的袈裟,他披在身;百余万的豪车,供他出行。
而在释永信的“带头榜样”之下,许多僧人更是上行下效。
那倡导“苦修”“清修”的寺院生活,被各种豪车、夜间娱乐填满。
他们拿着天南海北、善男信女的香火供奉,填满了自己的腰包。
这番离谱行径,不由得让网友为之讽刺:
“你笑方丈过得苦,方丈笑你没路虎。” “你许下的豪车大愿,大师都替你实现了。”当然,释永信的此等上逆国家法律,下违清规戒律的行为,自然也让很多同僚嗤之以鼻。
早在2015年,就有一位名为“释正义”的弟子,公开指责释永信私生活混乱,贪墨寺内财产。
虽然该文在当时因“证据不足”被称为“诬告构陷”,但眼下释永信被调查,或许证明了文章部分内容“确有其事”。
而对于少林寺而言,目前最关紧的,并不是前“住持”的个人安危。
此前就饱受“商业化”诟病的寺院,如今又面临“群僧无首”的窘境。
这让人不由得担心,这所千年古刹,又将在未来道路上何去何从?
好在,少林寺新住持的敲定,向大众传递了积极的信号。
经过寺内民主决议,此前曾坐镇洛阳白马寺的印乐法师,被礼请担任少林新任住持。
而他的出现,无疑是向社会表明,少林寺将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。
大相径庭:一个“商业为王”,一个“重回农禅”同为各自寺院的管理者,释永信和印乐可谓是“同而不同”。
不同的是,无论是经营管理,还是思想主张,两人都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。
一个主张“贴近市场”,完成商业化;一个提倡“回归本心”,要农禅一体。
而相同的是,两人都通过具体的寺院管理,完成了设想到实际的转变。
自2005年成为洛阳白马寺方丈以来,印乐就一直践行着自己的理念。
在那个寺院全面拥抱“商业化”的时代,他却罕见地唱起了“反调”。
他没有大刀阔斧地商业化改革,反倒在田地和作物中,捧起了“佛经”。
印乐倡导“农禅一体”,主张让寺内僧人,在耕作与收获中体验世事、践行经典。
在他的带领下,白马寺的僧人,每年在200亩的禅耕地上亲自播种、收获。
寺内每年收获的粮食,不仅可以作为寺内用度,更在每月的初一、十五,向外免费提供素斋,方便游客、信徒取用。
其用身体力行,践行了寺内传承而来的古训:
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。”在“农禅一体”之外,印乐也没有放弃白马寺僧人对经典的研习。
在一日工作结束,白马寺的僧人往往会进行讲经说法、研讨经典。
这样的全寺大讨论,既能保证僧人对佛家经典的研读,更能对僧人夜间生活进行规范。
同时,印乐还极其看重对“僧团”的管理。
许多现代化管理措施,被他用于寺院的日常运营中,这也保证了白马寺这座千年古刹,在现代社会冲刷中,能继续保持佛门的“清净气”。
当然,印乐也并非纯粹的不支持商业活动。
和将少林变为“商业经营场所”的释永信不同,他认为寺院“修行第一,商业第二”。
他的有限商业化举措,也帮助白马寺既顶住了市场化的冲击,又保证了佛学清净地的氛围。
其寺院周围的商铺收益,除了被用作寺院维护之外,极大部分捐给了临近社区与慈善组织。
印乐大师的诸多举措,不仅是白马寺成功的“经验”,更象征着少林寺的未来。
在他的领导下,少林寺未来或许也会像白马寺那样,吸取世俗的“铅华”,真正在泥土和诵经声中,重回“佛门静地”模样。
但与此同时,印乐大师也要面对诸多挑战和困难。
这其中不仅有现今存在的问题,更有隐藏于其根基的“顽疾”!
不仅“通今”,更要“搏古”和许多人印象的“佛门清修地”不同,历史上的寺院,自诞生以来就与世俗、商业紧密相关。
超然的宗教地位,广泛的教徒善信,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与土地。
甚至于在某些特定时期,还出现了“世道越乱,和尚越富”的诡异景象。
而在丰厚的财力之外,寺院背靠神佛的宗教意味,也成为了不可动摇的“信用背书”。
在资金和信用双重加持下,许多中大型寺院也成了“银行”,在古代提供着商业信贷服务。
那句“跑得了和尚,跑不了庙”,更多的是指其不可摧毁的信用。
也正是因为敛财、聚众的特殊性,在中国大地上,佛教也屡次受到打压。
“三武灭佛”“周世宗毁佛”等事件,层出不穷。
在邻国日本的战国时期,佛教则呈现了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。
其麾下的“佛兵”“僧人众”,不仅坐在日本农民头上作威作福,更是当地封建统治者的“心头大患”。
这也从反面印证了,其寺庙与世俗政治、经济牢不可分的特性。
而如今少林寺“商业帝国”的经历,无疑是历史剧本的又一次“复现”。
印乐所要对抗的,也正是这样一股“自古以来”的遗毒。
如何对抗根深蒂固的“商业思想”,如何让少林寺回归原初的“修行之地”,这是他首要面对的难题。
他要面对的,不仅是口碑崩坏、备受指责的招牌,更要直面人心中的“贪嗔痴”执念。
于此同时,已经建成商业帝国,则更考验印乐的现代管理、经营艺术。
此时的少林寺,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经营个体。
在释永信商业大厦的构建中,其宗教场所已经和大多数俗世企业、个人所绑定。
这层由合同、法律所构建的“因果”,绝非用佛经或许愿就能瓦解的。
在此基础上,印乐不仅要承担“变革”的风险,更要时刻准备好“扶大厦之将倾”。
面对眼下的如此困境,印乐大师究竟是小心平衡,还是“大破大立”。
对于少林寺的未来,我们拭目以待。
结语从白马寺的 200 亩禅耕地,到少林寺的商业困局,印乐法师带着“农禅一体”的初心走来。
他见过田埂上的佛经,也懂得如何在世俗浪潮中守护佛门清净:
商铺收益反哺社区,讲经声规范僧人日常,有限的商业始终为修行让路。
前路或许坎坷,毕竟释永信留下的“商业基因”早已渗入肌理,人心深处的 "贪嗔痴" 更需久久为功。
但当晨钟再次应和着耕作声,当素斋的香气盖过铜臭;
我们有理由相信,这千年古刹终会在泥土与经文中,找回属于它的本真。
未来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
发布于:广东省创同配资-配资平台提供咨询-在线股票配资官网-实盘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